[轉載] 翻譯的誤區(一) 不知道把名詞轉換為動詞 Back


作者按:昨天看庄绎传教授漫谈翻译的文章,其中一篇提到英文多用名词,中文多用动词,翻译时要注意灵活转换。突然想到两年前(2009年9月29日)还专门写过一篇分析文章。时过两年多,又翻出这篇旧文来,进行了一番“重构”后发表,希望对译者和编辑有所帮助。

偷梁换柱

先看一个著名的老故事:

大文豪歌德曾经在路上遭遇一名不友善的人。这个人认得歌德,但竟然当面对歌德说:“我不会给傻瓜让路。” 歌德说:“我正好相反。”然后给那个人让开一条路。

歌德在这里轻松地把“傻瓜”的帽子从自己头上摘下来,戴到了对方头上。这是逻辑学中偷换概念(文雅一点说就是“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的一个著名案例。

事实上,我们今天想要讨论的翻译问题与另一种偷换概念有关。再看一道逻辑题:

甲:“公司规定工作时不准吸烟,你不知道吗?” 乙:“当然知道啦,可是我吸烟时并没有工作啊!”

我们都知道,乙说的这句话有问题,但问题何在?

正视差异

我们知道,中英文表达习惯有诸多差异。事实上,不仅是中英翻译,世界各国语言的表达习惯都是有差异的,因此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就说过:

To preserve the content of the message the form must be changed.(要准确表达意思,必须改变形式。)

即使从未做过翻译的人,也大致知道“中文常用主动语态,英文常用被用语态”、“中文表达多从宏观到微观,而英文则多从微观到宏观”……所以,翻译的时候应该根据中文表达习惯,对原文句式和用词进行适当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不少译者在翻译英文外版书的时候,仍然会被英文的句式和用词“牵着鼻子走”,不知变通,导致译出的文字机械死板、佶屈骜牙,难以理解。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内版(本版)书作者稿子里满篇“西化”句式的现象也不鲜见。明明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看起来却像翻译的——当然是像那种低水平的翻译,看起来让人感觉故弄玄虚,而且同样难以理解。

今天,我们就从语言对比的角度,分析一批“西化”例句,揭示如何巧妙地“偷梁换柱”,通过把名词转换为动词,实现两种语言的流畅转换。

邯郸学步

如前所述,所谓“西化”语句,指的就是中文表达时,按照英语表达的形式和习惯表达中文意思的语句。先来看几个例句:

  • 在流程模板测试之前
  • 这是报销流程系统开发的最终目的
  • 当任务实例创建的时候为任务实例分配一个参与者(actor)

这三个例句中加粗的词在中文里原本都是动词:测试(test)、开发(develop)、创建(create),但它们在这里都被弱化了、名词化了。也就是说,它们成了一个表示“过程”的名词,而不再是表示“动作”的动词。这种弱化动词,或者说动词名词化的现象,我称之为“邯郸学步”,即翻译时过于迁就原文结构,忘了同样的意思在中文里应该如何表达,结构应该如何变化。

既然是“邯郸学步”,那下面我就给出几个“邯郸人走路的样子”。看几个例句:

  • Let's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designs.
  • To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sentences.
  • Table 1-1 provides a list of methods of the object.

英文书面表达(写作)中,为了有别于口语表达,另一方面也为了显示客观、公正,通常更倾向于使用名词短语来代替动词。因此,

  • 不说 compare the two designs(比较一下这两个设计) 而说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designs(对两个设计作一比较)

  • 不说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the sentences(分析句子结构) 而说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sentences(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

  • 不说 lists the methods of the object(列出这个对象的方法) 而说 provides a list of methods of the object(提供了这个对象的方法列表)

事实上,在英文科技文献(在某些作者眼里,技术书也属于科技文献)的写作中,一些口语化的动词,也必须代之以更正式的动词形式。例如,

  • about->approximate(大约->近似)
  • get->obtain(得到->获取)
  • tell->claim(说->主张/声称)
  • enough->sufficient(够了->足以)
  • buy->purchase(买->购买)
  • understand->comprehend(明白->充分理解)


有人可能会说,我觉得上面两种翻译问题都不大啊。没错,如果一篇文章或书的一章一节内容里,有少数几句“西化”的句式,我也认为可以起到调节变化的作用,不失为一种表达技巧。但关键在于,这种句子不能多,不能泛滥。因为“西化”句式不是中文的常态。建议有兴趣的读者参考诗人兼翻译家余光中的《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一文。

译者在翻译(或作者在写作)时,如果只知按照英文字面或者句式翻译,不考虑中文表达习惯,就会落得“邯郸学步”的下场。请大家对比以下例句——这些句子全都出自一本内版书作者,也就是中文作者之手:

  • 采购申请填写完成后
  • 填写完采购申请后


  • 对建表SQL的添加也相当简单
  • 添加用于建表的SQL脚本也相当简单


  • 这里只对BaseTaskListURL属性作了修改
  • 这里只修改了BaseTaskListURL属性


  • 使用DAO模式对顾客信息进行数据访问
  • 使用DAO模式访问顾客数据


  • 此时Eclipse会自动将创建的流程用jBPM的流程设计器打开
  • 此时Eclipse会自动用jBPM的流程设计器打开创建的流程


  • 你将对Spring的整体架构和主要特性有深刻的理解
  • 你将透彻理解Spring的整体架构和主要特性


  • 应该是实现依赖绑定关系管理的最基本方式
  • 应该是管理依赖绑定关系的最基本方式


  • 可以完全将数据的访问方式和数据的存储机制相分离
  • 可以完全分离数据的访问和存储

胸怀读者

17世纪英国学者约翰•德莱顿(翻译过维古尔、贺拉斯、奥维德、朱文纳尔、乔叟等人的著作)在评论别人的译作时曾指出:

最理想的情况是,译作不剥夺原作的权威,而能向我们表明假如原作本来就是用我们的语言创作的,它会是个什么样子。

这句话不难理解。具体到把外文著作翻译成中文的情况,就相当于说:译作应该向读者表明,假如原作本来就是用中文写的,那它会是个什么样子。简言之,译作读起来不应该像是翻译的,而应该像是中文作者写的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译者的中文写作水平决定了译作的翻译水平。

不少译者一谈到翻译,言必称“忠实”。这没有错。但是,我认为与忠实原作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是要胸怀读者。忠实原作,就是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意思;而胸怀读者,则是用地道的中文表达原文意思。无论英文是什么形式,什么表达习惯,我们中文有自己的表达形式和表达习惯。无论翻译还是写作,都应该以中文读者容易看懂为最高目标,坚持使用地道的中文表达方式。外来语的表达形式和习惯可以点缀其间,但不能泛滥成灾。坚持使用中文表达习惯,往大里说是作译者要肩负起文化传承、将中文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往小里说,那就是作译者要胸怀读者,确保自己的译文让读者理解起来毫无障碍。

以上我们看到了“西化”语句的例子,也分析了出现这些语句的根源——邯郸学步。而且,我们也知道英文著作是写给英文读者看的,而中文著作是翻译或写作给中文读者看的,如果读者看不懂,那无论翻译还是写作,就是失败的。郑板桥《竹石》诗说得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持中文表达不容易,但只要读者说:“这本书不像翻译的。”你就会感觉一切都值了。

解决之道

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解决上述“西化”句式的问题其实并不难(聪明的读者通过对比前面的例句,恐怕早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了)。先看一看最开始的3个例句应该怎么改——先找动词,然后用动词替换名词:

  • 在流程模板测试之前->在测试流程模板之前
  • 这是报销流程系统开发的最终目的->这是开发报销流程系统的目的
  • 当任务实例创建的时候为任务实例分配一个参与者(actor)->当创建任务实例的时候……

把名词转换为动词之后的效果如何呢?至少有两个效果:一是意思更明确,二是表达更简洁。来做一道题,修改一个问题句子(注意句子中的动词是否恰当,怎么找到恰当的动词——对改稿或编辑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跳过)。

  1. 在新增采购单这个页面里面,把新增采购单的表单和修改采购单放在一起进行操作。同时,对采购单的提交处理也是在该页面完成的。
  2. 这个新增采购单页面同时处理了新增和修改采购单的任务,另外也处理了提交任务。
  3. 这个新增采购单页面同时处理新增、修改和提交采购单的任务

高级技巧

如果你能够看到这里,说明学习态度很认真。所以,我打算把最后一招也告诉你——嘘,小声点,别让那些看了一半就离开的人听见:

(把名词转换为动词之后,)把动词提到句子前面来!

好,下面就通过几个简单的英译中的句子,来体会一下“动词提到前面”。

  • Different Patterns for Dealing with the Main Logic
  • 主逻辑的不同处理模式
  • 处理主逻辑的不同模式(动词提到前面)


  • Spring supports a variety of remote access mechanisms
  • Spring对很多远程访问机制提供支持
  • Spring支持很多远程访问机制(动词提到前面;感觉译者并非故意变换表达方式)


  • Now that we have covered data selects and updates, we can take a look at deletes. A delete is very similar to an update; just like an update, it takes a number of parameters and does not return any results.
  • 既然我们已经谈过了数据的查询和更新,接下来看一看数据删除吧!数据删除同更新类似,同更新一样,它取得一些参数并不返回任何结果。
  • 在介绍了选择和更新数据之后,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如何删除数据删除与更新操作类似,它们都接收一组参数,而且都不返回结果。(动词提到前面)

编辑必读

如果你是普通读者或译者,恭喜你,该看的你都看完了,而且连“半途而废”的读者不知道的“高级技巧”你也掌握了,应该知足了。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时间很宝贵,可以不继续往下看了,下面的内容是针对外版图书编辑(特别是新编辑)的——当然,如果你还没有那么忙,或者你有超强的学习精神和毅力,或者愿意当编辑(如果这样的话,请给我们发邮件,图灵随时欢迎编辑),那就坚持到底吧!

最后,我想再详细分析几个例句,来说明用“去西化”的思路看稿子,特别是建立了把名词转换为动词的意识之后,会给编辑改稿子带来什么好处。

  • The punch card was data processing back then.
  • 穿孔卡片就是当时的数据处理
  • 穿孔卡片就是当时处理的数据

[分析]“西化”定式害死人!一看到data processing,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译为“数据处理”,这是个思维定式,而且是个“西化”的思维定式。翻译是极其灵活的,意思是千变万化的,用一成不变的定式来应对千变万化的问题,是翻译僵化/或Lazy翻译的表现。你看,“卡片是处理”,这个说得通吗?说不通,怎么还强译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思维定式(或者说固定译法)作为心理上的靠山——至少这个词组没有译错。事实上,data processing可以译为“数据处理”,但这样一来,整个句子的表述必须作相应调整,如译为“穿孔卡片就是当时数据处理的核心”或其他文字。按照上面这样改,也是说得通的。数据就是输入的信息,穿孔卡是输入信息的载体,从保存穿孔卡就是保存信息的角度上看,穿孔卡也可以看成是输入的信息,因此可以把穿孔卡理解成数据。

  •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rd determined how we stored and processed data for decades afterwards.
  • 卡片的物理特性决定了人们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对卡片进行保存及数据处理的方式。
  • 卡片的物理性质决定了人们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存储和处理数据的方式。

[分析]对这一句的修改说明,增加一种“去西化”的修改思路,增加了发现意料之外问题的新契机。本来,修改这句话,是因为它的表述太过“西化”——“对卡片进行保存”实可译为“保存卡片”;对“数据处理”实可译为“处理数据”,即后半句可以改为“……保存卡片及处理数据的方式”。但这样修改是否符合原义呢?经查原文,我们发现stored和processed修饰的是同一个名词——data,而非前者修饰card,后者修饰data。综合起来,后半句实应译为“……存储和处理数据的方式”。原译表面中规中矩,实际暗藏bug(错误)。如果不是因为“去西化”这个新思路,恐怕不容易发现这一句中隐藏的error。

  • The model is a great tool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developers and users, and the better the communication is between those groups, the better the software will become, both in the short and the long run.
  • 模型是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极好的沟通工具,而且这二者之间的沟通越好,所开发出来的软件就会越好,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讲,都是如此。
  • 模型是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沟通的极好工具,而且这二者之间的沟通越好,所开发出来的软件就会越好,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讲,都是如此。

[分析]从英文原文看,整段的中心词是communication(沟通),因此中文里也应该尽量将这个词安排为中心词,即把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前一句中的“沟通”是××词组中的一个“嵌入修饰词”,而后一句中的“沟通”则成为了定语,在句子中的地位有了明显提升,其中心词的地位也得到了落实。这样修改,恰好与后面的“沟通越好”保持一致,重点更突出,意思也更明确了。

Empty Comments
Sign in GitHub

As the plugin is integrated with a code management system like GitLab or GitHub, you may have to auth with your account before leaving comments around this article.

Notice: This plugin has used Cookie to store your token with an expiration.